你的位置:雷火竞技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“黄巢”起义虽杀人无数,却意外为中国铲除一项传承千年的制度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9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大家都知道,“黄巢”在唐朝那会儿,是带头搞农民起义的。这家伙性格凶狠,不分青红皂白就乱杀人。在起义路上,他杀了好多好多老百姓,人数多到数不清,据说有好几百万。更残忍的是,他还让士兵吃人肉,说是这样能保持战斗力。这事儿,算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规模吃人事件了。

但就是这么个狠角色,他没想到自己顺手给中国解决了个困扰900多年的大问题,给后人带来了不少好处。

那么,这个害群之马到底是啥玩意儿?黄巢是怎么把它给解决掉的呢?

【名落孙山,参加起义】

公元820年,在山东曹州的冤句那块地方,也就是现在的曹县,有个小家伙叫黄巢呱呱坠地了。黄家世世代代都是做私盐买卖的,因此,他们家底殷实,相当有钱。

黄巢打小就受到了上等的教育,他不仅会骑马射箭,而且把四书五经都读了个遍。要说起来,他真是既懂文化又会武艺,啥都行。

成年之后,黄巢心想去长安城(也就是唐朝的京城)试试考个官当当。家里人给他凑了不少银子让他路上用。可日子一天天过去,春夏秋冬轮了好几回,黄巢参加了好多回科举考试,却一次也没能考上。

黄巢经历了好多次的失败,心里头特别憋屈。他琢磨着,问题可能不在于自己没本事,而是那些封建的当权者太没眼光了,这才导致他考试没被选上。

那年二月份,黄巢到了长安,他写了一首诗,名叫《不第后赋菊》。这首诗说的是:“等秋天到了九月八那天,我的菊花开了,别的花都凋谢了。菊花的香气弥漫整个长安,满城都像披上了黄金盔甲。”

这首诗里头,黄巢拿菊花比作受苦的老百姓,又用百花悄悄说那些烂透了的当权者。他发誓,早晚得用上自己这一身本事,让那些封建大佬们再没法小瞧他。

之后,黄巢一脸怒气地回了家,接手了祖宗传下来的家业,在当地当上了盐帮的老大。他靠着自个儿的本事和智慧,把家里私盐买卖的生意一步步扩大,越干越红火。

时间一晃而过,黄巢在当地成了家,有了老婆孩子,按理说,心里的那股怨气该散了。但实际情况是,黄巢对朝廷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还是一肚子火。他觉得,要不是这些大家族掌控着朝廷,自己也不至于一辈子只能偷偷摸摸地卖私盐。

公元874年那会儿,全国好多地方都遭了大灾,特别是山东和河南,情况糟糕透了。老百姓家里粮食都不够吃,按理说政府该开仓救济才对,可他们不但不管,还一个劲儿地加税。这样一来,老百姓能不生气嘛,越来越多的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,只好被逼着起来反抗。

那时候,河南濮阳有个卖私盐的叫王仙芝,他号召了一帮人起来反抗,很快就聚集了好几万人的队伍。他们声势浩大,州县里的正规军根本不是对手,根本压不住。

看到其他私盐贩子一个个都混出了名堂,黄巢心里那叫一个不甘心,他决定也不能落后。于是,他就把自家的侄子辈们都叫上,在曹州那块儿纠集了好几千号人,跟着西边的王仙芝队伍一起行动。

之后,农民反抗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各地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的老百姓,都抢着去投奔黄巢的队伍。跟王仙芝的军队比起来,黄巢提出了更响亮的口号,那就是“平均财富,天下太平”,他打算扭转贫富差距,让大伙都能过上富足公平的好日子。

就是凭借着这个吸引人的口号,好多老百姓都跑去跟着黄巢了。这样一来,原本是王仙芝挑头的那场起义,到最后却被大家叫做“黄巢起义”。

一年后,王仙芝和黄巢在沂州碰头,一块儿跟朝廷的平叛军队干上了。虽说起义军人数众多,闹得挺欢,但终究还是敌不过朝廷的大军,王仙芝他们最后还是吃了败仗。

可就在王仙芝和黄巢眼看就要被摆平的时候,朝廷里带兵平叛的头头儿却开始耍心眼儿,故意放他们一马,好让自己手握重兵显得更重要。这样一来,黄巢和王仙芝又缓过劲儿来,跑到河南阳翟那些地方,继续他们的流窜日子。

后来,王仙芝又使了个计谋,把来帮忙的官军给团团围住,打了个措手不及,官军全军覆没。他还干掉了唐军的大将和刑部的一个高官,生擒了汝州的刺史。这样一来,东都洛阳可就危险了。唐僖宗没办法,只好下命令赦免王仙芝,想让他带着起义军投降。

王仙芝心里挺纠结的,一边呢,是朝廷开出的高官和大堆赏赐,另一边,起义军那边势头很猛。他琢磨着,不如再等等看,瞧瞧局势怎么发展,到时候再做决定。

那时候,朝廷管辖下的好多地方官府,因为害怕起义军,大多都采取了死守城墙的策略。可这样一来,反倒让王仙芝和黄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。他们带着一大群老百姓,一路往南打,接连攻下了十多座城池。每到一个地方,就放火杀人抢东西,把当地搞得一团糟,老百姓没办法,只能跟着他们走。就这么短短的大半年,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人数已经涨到了大约三十万。

到了这时候,官府的军队还是没啥动静,那些老掉牙的唐朝官员琢磨着,以前地方上也成功镇压过起义军,但起义军一没,唐朝皇上就把他们这些武将给晾一边了,所以呀,他们觉得还是留着起义军对自己有好处,就这样,王仙芝和黄巢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了。

过了好几个月,王仙芝带着大军攻打蕲州。蕲州的刺史知道自己挡不住王仙芝的军队,就想了个办法,说帮他争取个封号,以此来拖延起义军的脚步。

那时候,王仙芝和黄巢俩人简单一合计,就点头同意了这事儿。可谁成想,唐朝朝廷在背地里动了歪脑筋。唐僖宗为了挑拨他们两人的关系,只答应给王仙芝一个神策军将领的封号,而黄巢那边,啥也没捞着。

黄巢看到这样的结果,气得不行,他觉得到现在为止,朝廷还是没把他放在眼里。他就把一堆起义军的头头儿都叫来,直接对着王仙芝开火:“咱俩不是说好了要一起铲除世间的不平吗?现在你倒好,打算自个儿向朝廷低头,那跟着咱们的几万兄弟咋办?”

听到这话,大家伙儿一下子都激动起来,黄巢更是直接动手给了王仙芝一拳。看到大家都不同意投降,王仙芝也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拒绝向唐朝低头,接着他们打下了蕲州城,把城里的士兵都给杀了。

经历了这事儿,黄巢明白跟着王仙芝混没啥前途。要想闯出一番大事业,只能靠自己。所以,在拿下蕲州后,他带着队伍往北走,又回到了山东老家。

【自己单干,称王称帝】

公元877年的时候,黄巢带着他的军队打下了山东的郓城,把那里的藩镇节度使给干掉了。接着,他们又一路攻打到了沂州,把队伍壮大到了好几万人。

那年岁末,黄巢跟王仙芝一块儿带着大军往南冲,两队人马并驾齐驱,接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。不过后来因为分东西时闹了矛盾,黄巢干脆带着自己的人马掉头回了中原。而王仙芝呢,仗着自己兵多将广,跟朝廷派来镇压的军队讨价还价起来。

那时候,朝廷使了个诡计,骗王仙芝派出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尚君长来谈判。可谈判完后,朝廷竟背信弃义地把尚君长他们给杀了。朝廷就是看准王仙芝肯定会气得火冒三丈,就趁这个机会,轻轻松松地把王仙芝引进了埋伏圈,最后把他的部队都给打散了。

王仙芝去世后,黄巢自个儿当上了“黄王”,自称冲天大将军,带着好几十万的兵马去攻打各个州县。但到了荆、襄那一块儿,他碰壁了,接连打了几场败仗。没辙了,黄巢就只好向那些地方藩镇低头,请求投降。

事后,黄巢琢磨了自己为啥会失败,他觉得,自己其实不是被唐朝朝廷打败的,而是栽在了那些地方藩镇军队手里。要是当时能想办法避开这些藩镇势力,说不定还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。

第二年八月,黄巢又一次起兵造反,他带着兵马越过那些地方军阀的地盘,直冲大唐最有钱的南方。南方那些州县好久没打过仗了,一看黄巢军那么凶狠,就都投降了。黄巢一声令下,让那些地方把官员都干掉,然后把老百姓都赶出来,让他们挡在前面,帮着起义军去打城池、抢地盘。

一年后,黄巢陆陆续续打下了福州和广州,他向朝廷提出,想让朝廷封他做广州的节度使。但唐朝中央政府不这么想,他们觉得南方这些地方对国家的经济太重要了,不能让黄巢来控制。所以,朝廷就派了军队去攻打黄巢的军队。

那时候,一听到要去南边打仗,各个藩镇都急着上书请求参战,心里都盘算着能靠这场仗捞点好处,发笔大财。

刚好,黄巢的手下大都是来自北方的汉子,他们在南方普遍不适应环境,加上突然间瘟疫肆虐,黄巢没办法,只能带着队伍往北撤,又回到了中原。

回到中原后,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人数暴涨,达到了好几十万。但中原这片地儿,经过连年战乱,早就养不活这么多人了。没辙了,黄巢只能从许州、汝州、唐州、孟州、郑州这些地方,强行抓来老百姓,把他们剁成肉酱,用来喂饱前线的战士们。

历史书上说,黄巢的起义队伍每天得吃掉三千多具尸体,这么算来,光是一年时间里,他们就吃掉了好几十万无辜的老百姓。

后来,黄巢打下了洛阳,接着又带着兵马杀回洛阳,把唐朝的正牌皇帝给赶跑了。他自己呢,就在长安城里当上了皇帝,建了个新国家叫“大齐”,过起了奢侈享乐的日子。

黄巢可能因为是起义军的头儿,所以对唐朝的那些当官的特别看不顺眼。他在长安城里头,那是见官就杀,杀得李唐的官员一个不剩。这下子,他算是真真正正地实现了自己心里头那个“满城都是战士甲”的愿望。

【起义虽败,毒瘤去除】

到了那会儿,要是黄巢能一鼓作气,直接把唐朝皇帝给解决了,说不定还真能当上开国皇帝呢。可老天爷就是爱开玩笑,谁也没想到,眼看李唐皇室都快不行了,结果只用了半年时间,他们竟然又东山再起了。

黄巢那会儿还在长安城里,一门心思地做着当皇帝的美梦,压根儿没察觉到死神正悄悄逼近。就在这时,唐军开始慢慢悠悠地攻打长安。黄巢一看这架势,误以为唐朝的大部队杀过来了,吓得他火急火燎地就带着人马撤离了长安。

当黄巢发现对面只有部分唐军时,他立马掉头反打,成功拿回了长安城。可这么一来一回,却给唐僖宗争取到了调兵遣将的时间。没多久,各路藩镇的军队也开始往京城赶。

长安城里粮食不够用了,但黄巢还是舍不得走,一直拖着没离开长安。结果,起义军全被困在了城里。河东的节度使李克用带着军队打过来了,黄巢没办法,只好带着大军出去迎战。一天里头,他们跟敌人打了好几仗,可惜每次都打了败仗。

那时候,地方的军阀部队瞅准了起义军力量不足,立马组织所有兵力发起猛烈的攻击。黄巢的队伍被打得节节败退,他们不得不连夜逃出长安,改道朝着陈州方向撤去。

到了陈州后,黄巢一看,敌人早就有防备了。可咱们义军不久前吃了个大亏,正缺粮草呢。没办法,黄巢只好硬着头皮,下令硬攻这座城,好抢点粮食和东西来补给。

在猛攻陈州的那些日子里,黄巢还是用了之前的狠招,就是让士兵们吃人肉来当干粮,好让他们有力气继续打仗。

可黄巢还没能攻下陈州城呢,李克用的大军就又一次打了过来。黄巢的起义军再次被打得落花流水,好几万战士在战场上丢了命,还有数不清的起义军选择了投降。

黄巢他们只剩几百人逃了出来,黄巢的外甥林言一看形势不妙,立马就反了水,把黄巢的家人都给杀了,还拎着黄巢的脑袋去投降。可没想到,官军根本不买账,说他是黄巢的同伙,罪大恶极,直接就把他给宰了。

到现在,黄巢起义算是彻底落幕了。从那时候的情形看,这场战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,连唐朝的京城长安和副都洛阳也没能幸免,被屠杀一空,死了好几百万人。可要是咱们好好琢磨琢磨,就能发现,不光是老百姓大量减少,那些一直让李唐皇室头疼的世家大族,也跟着没影了。

得说说黄巢起义之前那会儿,世家大族可真是个让人心里发憷的存在。早在东汉那会儿,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,他能一路坐上龙椅,全靠了那些世家大族的鼎力相助。

东汉末年时候,那些大家族在背后操控着各路英雄争斗,像曹操、刘备、孙权、袁绍这些大佬,他们身后都有大家族的影子。后来魏文帝曹丕搞了个“九品中正制”,这下大家族们算是把当官的权力给攥手里了。结果呢,就是当大官的没一个是穷人出身,小官里面也找不到大家族的子弟。

在魏晋南北朝那会儿,世家大族还是相当有分量,能左右皇权的更迭。就说南朝的东晋吧,统治者都公开说了,“王家和司马家,一块儿管天下”。这颍川的王家,声望都盖过了司马皇族。

门第大族庇护逃难百姓,侵占大片田地,手里攥着文化和学问,还紧握着朝廷选人用人的大权,这让皇上也没法子,只能倚重他们。

这种奇特的情况,在隋文帝搞出“科举”制度后,才稍微好转了点。不过科举这玩意儿,毕竟撼动了那些大家族的地盘,所以隋文帝一死,那些大家族就联手关陇一带的贵族,给隋炀帝来了个下马威,硬是把刚有点起色的隋朝给搞垮了。

唐朝建立后,唐高祖李渊心里也明白,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是个麻烦。可他又得靠着那些文人官员来帮忙治国。所以在他当皇帝那会儿,科举考试这事儿并没有啥大进展。

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因为他不是按老规矩继承的皇位,所以那些大家族都不买他的账。到了修《氏族志》那会儿,大臣们竟公然把像五姓七望这样的大家族排在了李唐皇族前头。李世民一看,气不打一处来,干脆直接下命令改了《氏族志》。

整个唐朝期间,皇上们虽说一时压住了那些大家族,可李世民一走,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里,陆陆续续就出了上百个宰相。到了唐文宗那会儿,更有意思,皇上想跟宰相郑覃,就是那个荥阳郑家的人,讨他孙女给皇太子当媳妇,结果郑覃愣是没答应。

这位来自五姓七望大家族的宰相,硬是把自家孙女许配给了同样是五姓七望里头的一个小小九品官,就是不愿意让她嫁给皇太子。这事儿让唐文宗心里头直嘀咕:“咱家当了两百年的皇上,到头来,在五姓七望这些世家眼里,竟还不如他们。”

从这事儿咱们能瞧出来,那些大家族势力有多大。从东汉一直到唐朝快完的时候,他们存在了足足九百多年。慢慢地,这些大家族就变成了中国社会里的一个大问题。靠着他们手里的一大堆学问和数不清的地,他们硬是把人们往社会上爬的路给堵死了。

就算有了科举考试,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官员,还是更喜欢提拔自己的亲信,这样一来,国家选拔人才的道路就被堵死了。结果,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乱子,跟以前的“五胡乱华”事件似的,害苦了广大的老百姓。而那些世家大族呢,他们倒好,跑到南方继续过他们的安稳日子。

但说到底,世家的兴衰都是自己作的。科举被世家大族垄断,这让黄巢起义后,他们成了黄巢的眼中钉。黄巢一心要杀掉那些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世家,五姓七望这些大家族,一个接一个遭到屠杀,中原地区因此变得空荡荡。那些存在了多年的世家大族,最终在这场起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。